南川方竹论坛

  • 网站客服:023-71423345
  • 合作热线:023-71429345
搜索
猜你喜欢
查看: 3051|回复: 0

老东街,南川人的时代记忆!还有多少人记得?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4-4-25 09:05:34 来自:方竹论坛手机版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

老屋深深地烙印着岁月的痕迹
时光慢慢流淌
仿若故人仍在
这是最后的东街印象
不知道多年以后,还有多少人记得?

640 (1).jpg


明代以前,因走的人多了,城的东面就有了街的雏形。
明代成化年间,南川知县刘斐在城东加装了排栅。自此,城东有了城门。
清道光时,城东的街称为“东胜街”,主营茶业、布业、线业。东城门以外的地盘称为东门外,距东门最近的乡场为黄泥堡场。东门外的村落有灌坝、后坝、黄泥堡、杨柳溪、花坟山、半溪沟等。这些地名不知何时而起,于道光年间始有记载,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
640 (2).jpg


1851年清道光年间南川城区图上有东门的标志(现藏南川区档案馆)
1876年,清光绪年间,世间太平,与黔州的交易日盛,东城门外是通往黔州的必经道路,于是商铺从东街逐步延伸到东门外。将中和街到东门那段长约500米的街道称为东街,东门亦称为祥书门。出祥书门,东门外街市逐步兴起。杨家祠堂(原粮食局加厂旧址)是桐油市,周家祠堂(原二轻局办公楼旧址)是杂粮市。
民国时候,南川全县的人口,从清宣统的18万人,增加到1925年的40万人。城区人口大量增加,原来狭小的城区已经容不下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,于是突破东西南北四门,向外扩张。四门以外的街市中,东门交易最为繁盛。从上图可看出,城外东街最长,街市长约二里。因为东街商铺多与黔路山货交易,故桐油、盐巴、杂粮等门市较多。前人图吉利,于是在东街的道路中间建有楼堂,称为“紫气东来”。
在东门外的黄泥堡,本是乡场,因商业繁盛,在民国已属城区。有铺户十一二家,因距城近,多为旅客提供食宿服务,商贩往来频繁,夏初烟市更旺。

640 (3).jpg

1940年南川城区图上的东街和东城外(现藏南川区档案馆)
民国起,东街就是南川城商贾云集之地,是小城最繁华的一条街,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交换货物,店铺多经营桐子油、生漆、白酒、药材、盐巴、皮货、豆花饭、客栈......那时没有公路,也没有汽车,很多家族常常父子、兄弟一道,挑着担,翻山越岭,靠着两条腿将山货从深山买来,又将山货送到重庆木洞码头,再通过轮船送到其他地方。又将棉布、百货、煤油等货物担回本地。那时的少年,从小就扛起生活的重担,吃尽千般苦头,同时耳睹目染父母经营之道,也熟谙生意经。彼时的东街有一德药房、裕和祥、德利升、同益等大大小小的商号100多家。
东街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客商来此落户。先后有巴南木洞的恒兴会、义存、兴发祥等商号在东城外经营棉纱、盐巴、桐油等大宗业务。1935年,外地客商乐山人龚海如、浙江人傅秉益到南川,在东城外大官井、小官井开办了“信中”“大化”化工厂和“开远”松香厂,主要利用土产松脂生产松香、松节油、松烟,为南川轻化工业奠定了基础。


640 (4).jpg

1939年民国南川街景(现藏南川区档案馆)
人流带来更多的信息流,因为开化较早,东街也涌现出许多开明的士绅。这些出色的人才是东街人文的缩影,展示了东街一直传承勤劳拼搏、勇于向上、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。
1912年,冉熙出生在南川东街的可园。可园地处于现东街入口处的原五金厂。冉熙之父毕业于重庆美术专科学校,会音律,善绘画。冉熙在其父的熏陶下,自幼酷爱绘画。冉熙15岁那年,东街的街坊邻居到重庆求学,冉熙便跟随街坊,徒步到重庆学艺。上世纪30年代,冉熙先生20多岁时,多次参加全国高层次的艺术展,同时在上海多次举办了大型个人展览。他将西方的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的写意画相结合,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水彩新画法,因其独特的创造性被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先驱。


640 (5).jpg

冉熙1938年在上海举办水彩画展(现藏南川区档案馆)
东城最为有名是城门洞的王家。民国初年,王家老祖母王三娘年轻守寡,初期尚有积蓄维持一家生活。几年之后,就难以为继,只好把十五岁的长子送到重庆山货庄作学徒。王三娘在东城门洞家门前面摆一个杂货摊,卖酒麴(用祖传秘方特制,把糯米发酵成酒醪)、松油烛(以长约六,七十公分,无名指粗细的竹签,缠上一层粗制的黄纸,沾上在铁锅中加热熔化的松香,作照明之用)、布壳、引火柴(把大木柴劈开成小薄片,易于点燃,供引火用)、鸡蛋、粉条、绿豆等等。抗战胜利后,王三娘的儿子在重庆商场银行谋生时,积累了经验,兄弟二人创办了“津生字号”。从银行取得了贷款,租借了卡车,把盐巴、百货从重庆贩运到南川,把茶叶、生漆、猪鬃、桐油从南川贩运到重庆。为了及时了解市场信息、物价情况,他们在南川家中还率先安装了私人电话。一车车的盐巴百货运进来,再流散四乡八镇。山货土产从四乡八镇汇聚起来,再一车车地运出去,白手起家生意越来越红火。王三娘将她的秘方传给了儿媳韦氏(南川籍中科院院士王鼎盛母亲),韦氏古稀之年移居加拿大,将酒麴也卖到了加拿大,堪称一代佳话。
骆永文在东街开设了南川第一家西药房“一德大药房”。药房的取名是根据重庆“一德制药厂”命名的,主营该药厂生产的药物,也兼营其他常用药物。后来一德大药房成为共产党的联络站。至今仍有街坊记得骆永文夫妇的风采,据说其夫人端庄大方,是一名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。

640 (6).jpg

一德大药房地下党联络站示意图(现藏南川区档案馆)
东街也有革命的先驱。红岩烈士古承铄出生在东街一个贫穷的家庭,10岁丧父,从小就一边读书一边赚钱补贴家用,在一家客栈打工。那时的小客店门口都挂着一个写有店名的号灯,天黑时点燃小油灯以招揽顾客。古承铄从小就饱受生活的磨难,在戏班子里学艺,学过木工、杂工等。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,能够见景生情谱曲作词,同时又写得一手好字,先后在南川女校、简师校、江北观音桥第12中心小学校、南川协和中学校当文书,受许多进步人士和进步刊物的影响,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。他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,为了理想和信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,这是东街精神的升华。

640 (7).jpg

来源:南川记忆

来自: iPhone客户端
使用 高级模式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方竹
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